五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案
时间:小学教案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的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的教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习难点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文章。
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全班交流。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⑴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⑵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⑶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学习方法交流: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三个问题?
⑴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段与段的联系。
⑵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合作交流: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一些提示。如,“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倒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三、品读体验:
1、学习汇报: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8~13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1~4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5~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
⑴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⑵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②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③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4、“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如“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所以这些内容看似与打虎无关,实际上与打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5、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6、交流收获
1、本单元我们共学习了三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你能说说对三部名著的初步印象吗?
2、小结:
《水浒传》就写了108条梁山好汉,就武松还有很多章节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四、巩固延伸:
阅读《水浒传》。
课时作业
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冈下饮酒——酒后上冈——冈上打虎——唉下冈来
豪放勇武无所畏惧
教学反思: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抓住动作的词进行体会,对学生感受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充分抓住这些准确而又生动的词语,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点拨,神话学生对人物性格、品质的感悟。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品悟语言,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将军”的言行,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3、陶冶学生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审视课题,导入新课。
1、质疑课题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
本文中的岛为什么称为“小岛”?(一座孤零零漂在海上的小的可怜的岛)
课文为什么以“小岛”为课题?(课文讲了一件发生在小岛上的事)
2、南海简介
我国土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海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是太平洋西部海域,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总面积的3倍,其中中国领海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近海中面积、水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1212米,深度5559米。我国南海广泛分布着252个岛、礁、沙滩,其中被称为岛的有25个。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南海的最南端,走进“小岛”,看一看在“小岛”上发生了什么事。
(板书课题:小岛)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落。
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读、讲生字词。(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学习生字词的方法)
(2)认读词语
瞒域艇矛盾哼喉咙勺搅舀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交流。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自学第1自然段。
你从第1自然段捕捉了哪些信息?(小岛树少、草少、土少——环境恶劣;有军队驻守)
(板书:驻守小岛环境恶劣)
2、抓重点词句仔细研读第2—36自然段。
(1)快速浏览2—36自然段。
课文2—3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写了将军登上小岛视察的经过以及战士在艰苦条件下热爱小岛的思想感情)
(板书:将军登岛视察战士热爱海岛)
小组讨论交流,将军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将军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将军是个关心战士、不搞特殊、不给海岛添麻烦的人。)
(板书:关心战士不搞特殊不给海岛添麻烦)
关心战士——语言:“战士们有蔬菜吃吗?”
“走,去看他们吃什么!”
“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动作: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
将军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
把菜汤舀到战士们的碗里。
外貌:“喉咙哽了一下”。
将军凝视着那片绿色。
心理:留宿小岛了解战士的生活
准备推广这种种菜方法,让这一带守岛部队都吃上新鲜蔬菜。
不搞特殊——“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不给海岛添麻烦——自定规矩:必须返回军舰吃住。
“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一句中“重重”的本意是什么?文中含有什么意思?(用力很生气)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战士们热爱小岛的呢?
战士们从老家背土、拿蔬菜种子在小岛种菜。
那绿油油的菜地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
战士们为了祖国的安全而不畏艰苦。
(板书:从老家背土、拿蔬菜种子、中国版图式菜地、不畏艰苦)
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战士们的生活条件艰苦的?
(天气炎热;蔬菜很难生长;牙龈溃烂,嘴里起泡;一周吃一次蔬菜。)
3、默读37—38自然段
思考:
(1)为什么战士们把菜地设计成“雄鸡形”?(祖国版图的形状像雄鸡一样。战士们把菜地设计成“雄鸡形”表达了他们强烈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将军“看到那片雄鸡形的绿色上面,一轮鲜红的太阳正在升起。”有什么象征意义?(象征祖国蒸蒸日上)
(3)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这一自然段既表达了将军为小岛战士所感动的崇敬心情,又表达了将军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及课堂小结。
1、展开联想
此时此刻,你想对“将军”和战士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小结
战士们为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日夜坚守在小小的小岛上。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小岛的思想感情以及将军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的教案3
【教材简解】
《打电话》这篇课文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年轻人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却啰里啰唆聊了老半天,浪费了别人不少时间。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教学重点】
理解主要内容,学说相声,了解相声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学说相声。
2、抓住典型语句,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3、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幻灯片出示下列两组成语,让学生朗读。
啰里啰唆废话连篇拐弯抹角婆婆妈妈寡淡无味
简明扼要斟字酌句直截了当言简意赅风趣幽默
师:读了这两组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如果有人和你谈话,你喜欢怎样的表达?为什么?
2、师:看来,说话得讲究艺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好几个有趣的人物。杨氏之子的风趣幽默,晏子的能言善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文--《打电话》,再次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打电话。
二、检查预习,了解相声
1、师:读过课文了吗?文章里出现了几个不太常见的词语,你会读吗?
嗞嗞呃耗子啰唆嘚儿啷甭
师:“嗞嗞”是象声词,“呃”是语气词,“耗子”是什么意思?
师:“甭”这个字最有意思,是个会意字。看到它。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
2、师:老师也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它有点怪,跟我们以前的课文不一样!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
生:都是人物对话!文章的内容是一段相声。
3、师:听过相声吗?听过谁说的'相声?对于相声这一种有趣的表演艺术,你有哪些了解呢?
师:相声是说唱艺术之一,起源于北京,流行全国各地。相声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幽默的艺术,运用说、学、逗、唱的技巧,逗观众开心,留给人们思考。从形式上看,相声可分为三种:一个人说的叫单口相声,俩人的叫对口相声,三人以及三人以上的叫群口相声。《打电话》就是一段对口相声。
4、师:这样的课文,老师以前从没上过,真有点犯难。请同学们给老师出点主意,我们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生熟读课文,练习说相声。
师:要说好相声,得熟悉剧本,知道这段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相声里有几个人?各自有什么特点?说话的时候是什么语气?什么表情?这样才能表演得到位。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段相声的大意。
三、浏览课文,概括大意
1、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段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青年人打电话约他的未婚妻看戏,半分钟就可以讲明白的事,他却用了两个多小时。
师板书:半分钟?2个多小时。
【设计意图: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采用浏览的方式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教师的板书简洁却并不简单,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
四、批注重点,体会幽默
1、师:这青年人究竟怎么打电话的?他说话有什么特点?老师从课文中找到了两处,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幻灯片出示:
(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唆。
(2)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师:再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做批注的?对于第一句话,老师认为他是在兜圈子,直接告诉人家自己是谁不就可以了吗?何必让别人去猜第二句,老师在后面写上了四个字--“画蛇添足”,谁不知道未婚妻是女的呀!
2、师:请大家细读课文,把你印象最深、最有意思的话画下来,学着老师的样子,在后面做上简要的批注。
3、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都找到了非常有意思的句子,并写上了自己的体会。谁来把比的阅读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如下,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调整。
①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重复别人的话)
②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啰里啰唆)
③甲:不着了,我告诉你,歌剧,《刘三姐》,没看过吧?看看吧,好极了。腔美着呢,其中有一段我可喜欢了,就那段,小王,你现在不是没事嘛,你拿着电话,你注意,我给你学一学。你们几位等一会儿。小王,我现在开始学:唱山歌来……(婆婆妈妈)
④甲:没听见?还没吃饭呀?我给你准备吧。我买十二块饼干,我吃四块,给你留八块。(没话找话)
⑤甲:长安大剧院,从你家出来,坐六路公共汽车,往前坐三站,车上有座你就坐着,人多你就站着。(废话连篇)
4、师:你觉得这个打电话的年轻人怎样?你平时这样打过电话吗?
生:这个人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
师:他是在自己家煲电话粥吗?如果你是急着要打电话的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五、学说相声,感受乐趣
1、师:相声是用来表演的!如果我们像平时朗读课文那样读出来,就没有什么味道了。下面,老师找两位同学,来表演其中一小段。
师:他们俩说得怎么样?优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2、师:下面,我们来听听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表演的相声选段。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人家为什么能表演得那么有意思?播放原相声选段。
3、师:刚才,我们听了大师的相声,你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说相声?
师:(待学生发言后进行概括)说相声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①吐字清晰,让观众听明白;
②轻松自然,适当添加“嗯”“噢”“啊”等语气词;
③适当使用儿化音,使之口语化,京味化;
④语气要夸张幽默,要有感染力。
4、师:下面,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同学们听听老师说得怎么样?
幻灯片出示下面两个句子,教师表演:
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儿)吗?学习吗?(噢)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甲:嗯,京戏?不--对。嗯,评戏?不--对。越剧?哎!
5、师:明白了怎么说相声,相信大家能说得更好了。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同桌之间相互配合,说一段相声。待会儿,老师将选择表现优秀的同学表演给大家听。
6、优秀学生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六、总结特点,拓展延伸
1、师:本节课文,我们认识了一门新的语言艺术--相声,并学习表演了一段相声。让我们想一想:相声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要通俗,语言要口语化,让大家听得懂。
生:要高雅,要有教育意义,能留给人思考。
生:要幽默,听之让人发笑,思之回味无穷。
2、师:有名的相声艺术家很多,经典的相声剧也不少。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趣的相声说一说,还可以自己尝试着写相声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