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对岸》教学设计

时间:初中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对岸》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对岸》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对岸》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通过诗人对于“对岸”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体会蕴涵其中的童真童趣,进而探求文章主旨,通过比较译文异同了

  解泰戈尔散文诗的特点。

  教学突破口:

  “我”想象中的“对岸”,有着怎样令人神往的美妙景象?在这种景象的描述中,寄托哦着诗人怎样的愿望和追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品味一篇曾影响过我国几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对岸》,一起走进一位曾对我国现代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史有着非凡影响力的东方作家——泰戈尔。(泰戈尔像投影)

  二、 授课

  1、听配乐朗诵(板书“走进泰戈尔的心灵世界”)

  2、很明显,诗人是以“我”的视角来写的,那么,“我”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从体会朗诵的语气语调、诗歌的内容下手,不难想象,“我”是一个充满着好奇和幻想,做着船夫梦的孩子。

  3、那么,诗人又是如何描绘“我”想象中对岸的美丽景色的呢?(请同学散读三段文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幅画面,准备发言。)

  教师在分析三段文字时,要扣住散文的文眼“渴想”,挖掘能体现儿童心理特点的词语,如:“渴想”,“据说”,“顶”,“邀”,“诧异”等。

  第一段:孩子想去的那个地方“有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农夫们早晨肩抗着犁头,乘船渡到那里去耕耘田地,牧人们带着鸣叫着的'牛从河边游泳到那边的牧场上放牧。这船、这人、这牛、这田、这牧场对一个孩子来说,具有都么大的吸引力啊!虽然这里朴实无华,然而非常可爱,新奇,有大自然的清新气息,有劳动的欢快,尽管晚上那儿会有豺狼哀叫,可在孩子的心目中依然是一个极有田园风味、令人向往的新天地,孩子能在这里健康成长。

  第二段:孩子想去的哪个地方,“藏着好些古怪的池塘,雨后,一群群野鸭飞到那里去玩耍,水鸟躲在茂盛的芦苇丛中生蛋,竹鸡摇晃着美丽的尾巴,在洁净的软泥上来回走动、欢跃。黄昏时分,白花长在小草上,像帽子顶在头上一样,月光柔柔地洒落绿草丛,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无所拘束,这是一个充满自由,令人愉快的地方,孩子在这里可以快活成长。

  第三段:孩子到了“对岸”,遇见许多正在沐浴的同龄人,他们看到孩子从这边渡到那边,从那边渡到这边,自由自在好不羡慕。在这些同龄人“诧异”的目光注视下,孩子高兴、得意、神气,他尽情地嬉戏,正午,肚子饿了,就去找妈妈,妈妈给他无尽的爱抚、满足,天色昏暗,他可以回到温暖的家。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眷恋的地方,孩子永远不愿离开这里,去那遥远的地方,在“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教师出示实现请同学根据散文诗画好的三幅图,让绘图者略谈构思。

  4、王国维讲“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那么,在这美好的图景中,又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愿望和追求呢?(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借机补充泰戈尔生平及《新月集》有关知识,然后组织讨论。)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和社会活动家。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他的家庭是当时加尔各答知识界的中心。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就爱好文艺、关心社会问题。十六岁时就发表了第一首长诗,1902年他创办一所从事儿童教育的学校,这所学校1921年发展成为印度著名的国际大学。

  1913年他的诗集《古檀迦利》出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他是第一个获得这项奖金的东方作家。他一生著有五十多部诗集,三十种以上的散文作品,十二部长、中篇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和三十多个剧本,还有大量绘画和歌曲,在印度文学史上有相当大的影响。我国作家郑振铎、冰心、竹林、赵丽宏也在不同程度受到他的影响。

  九年级语文上册《对岸》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风格。

  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意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诗人的独特感悟。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诗歌的内涵和主题。

  3.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等进行赏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自然风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美丽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你心中的“对岸”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2.作者介绍

  介绍泰戈尔的生平、主要作品和文学成就。

  强调泰戈尔诗歌的风格特点,如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充满爱与美等。

  3.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

  提问学生: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歌主要描写了孩子对对岸的向往和憧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节),孩子渴望到对岸去;第二部分(第 2、3 节),孩子对对岸的想象;第三部分(第 4 节),孩子回到现实,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5.文本赏析

  赏析诗歌的意象

  提问学生: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歌中出现了“对岸”“河流”“船夫”“田野”“牧场”“豺狼”“花”“牛”“妈妈”等意象。这些意象充满了自然之美和生活气息,表达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赏析诗歌的意境

  提问学生: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歌营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美好的意境。这种意境让人感受到了孩子的纯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赏析诗歌的语言

  提问学生: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歌的语言简洁、清新、富有节奏感。例如,“我渴想到河的对岸去。/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这段文字运用了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对岸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生活场景,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

  6.情感探究

  提问学生:诗歌中表达了孩子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歌中表达了孩子对对岸的向往和憧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母亲的爱。这种情感通过孩子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现出来。例如,“我渴想到河的对岸去。”“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这些语句表达了孩子对对岸的向往和憧憬;“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这些语句表达了孩子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这些语句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

  7.拓展延伸

  提问学生:你心中的“对岸”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请用文字描述一下。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追求自己心中的“对岸”?

  8.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的内容、情感和主题。

  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鼓励学生多读泰戈尔的诗歌,感受其诗歌的魅力。

  9.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写一篇关于自己心中的“对岸”的短文。